洛陽古都文物有限公司
聯系人:王經理
手 機:15136398999
固 話:0379-61281696 / 0379-69988519
地 址:河南省洛陽市中州東路397號
張翀,生卒年不詳,活動于17 世紀,字子羽,號渾然子,圖南,江都(今江蘇南京) 人;一作江寧(今南京) 人。善人物,上追古法,筆墨豪邁,亦能山水,所畫山石古樹,蒼郁深秀,在當時,能得其真跡者,必如若拱璧。此件《瑤池仙劇圖》為大英博物館館藏,畫于絹本上,水墨設色,縱200 厘米、橫110厘米,繪傳說中的八仙聚樂于瑤池的情景,皆頭插花枝,閑適逍遙,吹樂觀鶴,或吹笛,或擊節,或聆聽欣賞,人物皆刻畫生動傳神,線條爽利流暢,著色淡雅古樸,是為張翀所畫之精品。
此畫原裝裱為一色立軸,但前次的裱工不甚理想,裱件已出現大量斷痕折痕與起空,修復技術低劣粗糙,修補畫心所用的補絹顏色過深,質地與原畫心差別大且經緯絲有補反和補得不正,所以畫心上的大小破洞清晰可見。再有因前次修復沒有將背紙完全揭除干凈,絹本材質的透明質感使畫心正面映出斑駁的托紙顏色,嚴重影響欣賞效果,故大英博物館決定對此件文物重新修復裝裱,以還原作品原貌。
書畫文物在修復前先要找適合修補畫心的材料,由于年代久遠的古舊紙絹現今已是非常稀有,如能找到與畫心材質相接近的補材相當不易。絹本較之于紙本,可用作補絹的舊材料更為稀少,就更不用說能有質地相近者。但這次我們的運氣還真是不錯,在大英博物館庫存的為數不多的舊絹料中,找到了與此件文物畫心本體絹材相接近的舊絹料,這為本次的修復工作開了個好頭,也為能達到***理想的修復效果奠定了基礎。
修補材料準備到位后,根據本件文物的破損特點,憑借筆者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我們制定了嚴密的修復方案,并在實際的修復工作中嚴格按照此方案進行。以下筆者就此次修復過程的幾個重要步驟略述一二。
清洗畫心。舊畫表面大都會積有陳年臟污與灰塵,修復的***道工序就是清洗。我們將畫心正面朝上攤在裱臺上,用熱水小心地淋灑于畫心表面,黃褐色的污水隨即流出,然后用毛巾將污水吸掉。這樣反復清洗三遍后,水色變清,畫心上的臟污已基本洗凈。
對畫心做暫時性加固。絹本書畫文物在修復時,必須對畫心作暫時性加固,即在畫心正面糊上“水油紙”,以便在后續的修復工作中對畫心起到加固保護作用。“水油紙”為一尺見方大小,刷上薄漿后,一張接一張地糊于畫心正面,然后在其上面糊兩層單宣加固,再將畫心翻身,刷平于桌案上。
揭畫心。即揭去原背紙與托紙,這道工序尤其需要耐心仔細,并且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才能勝任,因為稍有操作不慎,便會對畫心造成損傷,故古人早有“書畫性命,全關于揭”的論述。此件畫心破損較為嚴重,用漿又厚,增加了揭除工作的難度。我們用鑷子慢慢地、小塊地揭去托紙,在難揭處用手指輕搓,再用鑷子揭去零碎紙衣。為了保持畫心的濕潤,用濕毛巾蓋住還沒有揭的地方,以使舊漿充分軟化,便于揭除。
補洞。這是書畫修復中的又一關鍵性工序,它直接關系到修復后的效果,原裱正是因補洞技術的拙劣,才造成破洞清晰可見。
筆者先用刀對破洞邊緣進行修整,刮去臟污與黑口,并將洞口刮得薄些,這個技術行話叫“做口子”。然后對準經緯絲,將補絹剪出洞的形狀后貼于破洞上,待干后,再刮去多余部分。為了達到******的修復效果,筆者用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每天始終以一絲不茍、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工作數十小時,才終于將大大小小的破洞全部補完。
托畫心。因畫心是絹本,交織的絲纖維間有空隙,為使托好后的畫心顏色飽滿,筆者手工染制了與畫心底色接近的托紙。又因此畫尺幅大,托畫心的“命紙”必須三段拼接,為了加強拉力,我們還決定在背后再加托一層日本薄皮紙作加固。
托畫心的工作順利完成后,此次赴英的修復任務也接近尾聲。經過一個月的辛苦工作,明代張翀《瑤池仙劇圖》又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當然,它已經比之前更完整,更能體現出該作品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