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都文物有限公司
聯系人:王經理
手 機:15136398999
固 話:0379-61281696 / 0379-69988519
地 址:河南省洛陽市中州東路397號
大呂墓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小呂鄉大呂街一帶,西部為禹州市張得鄉鄭村行政村。該地區為平原、崗地、小石山綜合地貌,以平原為主。小
石山共有2 座小山,均叫呂糧山。為伏牛山系余脈,山體矮小,***大絕對高度不足50 米,表面覆蓋較厚的粘土,呂糧江從二山之間南北向穿過。崗地主要分布在呂東村北和鄭樓村北,面積很大,與東呂糧山相連,粘土層深厚。2008 年至2012 年間,墓地遭到盜掘,被盜出多件青銅器。2013 年1 月至7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多次對墓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和勘探,發現墓地規模大、級別高,是一處以西周貴族墓地為核心的大型古遺址與墓地。
為搶救這處重要的古文化遺產,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禹州市文物工作隊組成考古隊,從2013 年9 月至2015 年9 月,對該墓地進行了2 次大規模鉆探和2 次較大規模發掘。共勘探約15 萬平方米,發掘2640 余平方米,發現新石器遺址2 處、大型商代聚落1 處、商周漢代墓區5 處、漢以后小型城址1 處(下文簡稱小城),宋以后寨堡1 處(當地稱“老寨”,下文簡稱老寨址);清理商、西周、戰國、漢代等時期墓葬19 座,出土有青銅器、玉器、石器、原始瓷器、陶器、蚌器等遺物近300 件。
新石器時代遺址
發現的2 處遺址中一處位于呂西村正北約1公里的“老寨”崗地上,被“老寨”疊壓,為仰韶和龍山時期遺址,面積略大于長方形的“老寨”,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 米左右。未發現古墓,可知該遺址已超出大呂墓地的范圍。
另一處遺址位于呂西村墓區,為龍山時期遺址,因取土遭嚴重破壞,遺址殘存很少,只有少量較深的遺跡殘存底部。房址YD:F5 是***發掘的遺跡,為橢圓形半地穴式房址,東西長3.1 米、南北寬2.84 米、殘深0.3 米,中部有橢圓形柱洞1個。
商代遺址
鉆探和發掘證實,大呂墓地范圍內存在著一處面積很大的晚商時期聚落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呂糧山坡與崗地上,與大呂墓地的北部重合,已
探明的面積已在20 萬平方米以上。已發掘的地點有呂西村北墓區大墓北側、啟娘廟南與東南3處,已清理的遺跡有:
灰坑4 座,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之分,不規則形坑形制較大。YDMH3 圓形直壁平底,直徑1.28 米,殘深0.1 米。YDMH4 為不規則形,長4.2、寬3.25、深1.3 米。
房址5 座,分布密集,均為半地穴式,有雙間和單間之分,其中二間一套2 座,單間房址3 座。單室形狀有近圓形、圓角長方形、不規則形3 種。
房基內發現有活動面、火膛、灶、炊器鬲等,個別房基還用料礓鋪設防潮層。YDF2 為東西向雙間房址,整體呈不規則形,東西***長6.8米、南北***寬5.5 米、殘深0.3 米。門道開在西間的西南,東間面積較大,中部有兩個圓形柱洞。YDF1 為長方形單間式,長2.8、寬2.6、殘深0.3 米。
倉窖1 座,YDMC:1,圓形直壁平底,洞口外一周5 個柱洞和坑底的2 個柱洞構成了防護體系,設計巧妙。口徑2.14、深0.8 米。
灶1 個,YDMT2Z1,直徑0.55、殘深0.18 米。
水井1 眼,YDJ1,近圓形直壁,形制較大,多次被盜,口徑2.2、深8.5 米。
商代墓地
已確定的有啟娘南和呂東墓區兩處。
啟娘廟南為***貴族墓地,已清理甲字形大墓1 座,中型墓2 座,車馬坑1 座。呂東墓區為平民墓地,沒有進行發掘。
M6 墓道南向,長方形墓室,南北長6、東西寬4.16、殘深3.5 米,南部二層臺上殘存殉人4 個。雖被盜一空,其規模之大,在河南省除殷墟之外的商代墓葬中實屬罕見。
M1 與M2 是一組中型商代貴族墓,墓室發現較厚的朱砂,被盜亦嚴重,出土了一組典型的商代陶器。
車馬坑位于M6 以南12 米處,是這座大墓的陪葬坑。東西向近方形豎穴土坑,長3.62 米、寬3.16 至3.6 米、殘深0.8 米。內葬車1 輛、殉人1 個、馬2 匹。由于近年盜擾、起土和晚期墓葬打破的影響,左車輪和車輿上部欄桿部分缺失,其它部分保存完好。其中車已朽成灰痕,為整車葬式,坑底挖有2 個專放車輪的條狀坑。車轅總長2.7米、輿寬1.8 米、輪徑1.4 米,在原位置保存有青銅車軎1 對、車踵1 件、車軛飾1對、節約4件,在車輿底還放有青銅斧1 件、弓形器1 件、骨質車策飾1 件、蚌飾1 件。馬骨呈背向側躺放在車轅前部兩側,馬骨上各有1 套完備的青銅當盧、馬銜、節約組帶。在車的后面底部埋有呈俯身葬式的殉人1 個。一號車馬坑青銅車件和工具完備,殉人葬馬齊全,是河南省晚商時期除安陽殷墟外的***發現。
西周墓地
目前僅在呂西村北墓區發現,大中小型墓葬均有,并發現了3 座車馬坑。已發掘了7 座。大型墓3 座,均為帶南向墓道的大墓。墓室南部兩角向外均有長方形大小不等的耳室,構成了平面近“早”字形的特殊墓形,均有棺槨葬具,頭向南。耳室間設置有寬于槨室的寬大頭廂,墓壁均經過修整,局部用泥抹平。大墓東西一字排開,間距很近,其中墓室***大的M3 為男性墓,居中,墓道略呈弧形,墓室長4.4、寬3.6、殘深2.28
米。M3 墓壁上還發現了鮮艷朱砂層,槨蓋與周圍二層臺上有木質葬車的痕跡,車橫處發現1 枚大青銅鈴。葬具幾乎均為木質,但在M4 中發現的
紅燒土則罕見,應是木質棺槨被焚毀燒及槨外熟土二層臺所致。除M3 外,大中型墓的二層臺上均發現有數量不等的殉人,***少的2 個,***多的5
個,基本上為年輕女性,沒有葬具,遺骨被夯打致碎。一些殉人身上還陪葬有玉蟬、石項鏈等玉石器。大墓均有腰坑,坑內各有1 殉狗。隨葬品主要放置在頭廂和槨內北頭。
中型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4 米、寬2.5 米左右,長方形單棺單槨,也有殉人現象。小型墓為男性陪葬墓,長方形單棺,仰身直肢葬式,無隨葬品。
雖被盜嚴重,西周墓葬仍出土了鼎、鈴、削等青銅器,蟬、佩、飾件等玉器,原始青瓷豆和大量陶器、漆器痕、蚌飾器等文物。
戰國墓
共3 座,分布在啟娘廟墓區中部,均為北向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方形單棺,仰身直肢葬式,其中YDMM11 長2.4、寬1.3、深1.7 米,棺內頭部出土陶碗2 件、罐1 件。
漢代墓地
漢墓數量眾多、排列密集,幾乎分布在整個大呂墓地。共清理6 座,有豎穴土坑墓、洞室墓和空心磚墓三種。
豎穴土坑墓1 座,YDMM3,北向長方形,長1.5、寬0.5、殘深0.9 米;單棺,仰身直肢葬式,隨葬陶罐1 件。
空心磚墓4 座,均小型,北向。墓壙長3 米、寬1.5 米左右。多有洞狀頭龕,一些頭龕中殘存有隨葬陶器,磚槨內殘存銅鏡。
洞室墓1 座,YDMM7,北向豎井墓道,墓室長方形拱狀,長2.7、寬1.1、高1 米左右,長方形單棺,東壁龕內隨葬陶壺4 件,棺內出銅錢1 包。
結合墓地位置和文獻記載,大呂墓地的發現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早期夏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可能和文獻記載的大禹妃涂山氏(當地人習稱啟娘)故里具有某種聯系;從已出陶器特征上看,大型晚商聚落的時代大致為殷墟三期至四期前段,是一處重要的晚商遺址;商代高等級貴族墓地和葬俗特殊的西周早中期諸侯公族墓地的發現非常罕見,可能和早期許國或者呂國有關;地方史志記載此處為呂不韋故里,從已有的大型戰國墓線索來看,存在這種可能。